中华网 china.com

诗词
首页 > 趣闻 > 高适怎么当上节度使?

高适怎么当上节度使?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在《旧唐书·高适传》中是这么介绍少年时期的高适。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

虽然短短数句,却也道出了高适前半生的艰辛,出生在辽东渤海地区的他,其祖上曾是安东地区的大将军,其父更是韶州长史,但奈何家道中落,不得已只能远走他乡。因为少年时代善于是诗词歌赋,想着来到长安参加科举, “叩天子门”。在这时间,大量从全国各地来报考的才子也暂时聚集在长安,这也就有了《长安三万里》李白、高适等人奔赴长安赶考的场景。

但奈何当时唐玄宗信任的宰相是李林甫,而李林甫则是地道的关中本为和门阀主义者,对于的非关中出身士子,以及那些寒门出来的考生极其不友好。以至于很多如杜甫、李白和高适等想要靠着读书当官的理想青年纷纷落榜。

而在长安期间的高适也认识和杜甫等人,但不同于家底殷实的杜甫(少年时期)和李白。少年家贫的高适生活过的很窘迫,甚至于还是靠李白等好友救济才能勉强集度日。很多时候高适的只能到朝中大臣和贵族家里的自荐,不过青年时期的高适为人棱角分明,很多时候因为不愿堕落与这些纸醉金迷的生活,以及看不惯权贵的生活不愿与之为伍。其在《燕歌行》中借助“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来讽刺这些达官贵人。

因此在40岁之前,和很多毕业后想要考编的年轻人一样高适一直在长安、洛阳等地奔波,寻找那个欣赏自己的知己,也创作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的名句,在安慰朋友的同时,也在抒发胸中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却又无处施展。

而和李白求官不得,而寄情山水洒脱逍遥世界不同,在前本生问津无门的高适,依然选择继续蛰伏,在日赴一日,以乐观和正能量的心态继续投简历,也许是上天被高适的坚持所感染,当时“宋州刺史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就这样高适在40多岁的时候,大器晚成的终于当上了官。

开始了自己下半生的逆袭生涯。

46岁的高适在中举后,被授封丘尉,也是作为县令之下第二人。但当高适真的迈入官场之后,才发现他之前所坚持的前半生理想,很多人都想挤进来的这个地方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作为基层干部的他,总是被案牍上的材料挤得喘不开气,对民生凋零,但官府赋税却一直加重,以及感受到对于当时权贵欺压的百姓,作为父母官的他却只能在旁观看的无力感。

在47岁从封丘送戍边的部队到青夷军,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塞上艰苦,以及那些被迫远离家人来戍边将士的无奈,在塞上的生活,让他体会到了大唐士兵生活的疾苦,于是他连续写下《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从塞上回来的时候,高适回到封丘,看到这里的县令和勋贵还在剥削底层老百姓,自己还是被同僚们所排挤,于是他决定离开这个舒适区,依然决然的辞官,转而去大漠游历。

当节度使,以诗封侯

50岁对于很多古人来说可能已经行将朽木,准备过自己的晚年生活,但对于高适来说,这一年才是他真正奋斗的开始。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高适加入到陇右节度使也就是名将的哥舒翰的麾下,担任掌书记,作为哥舒翰的幕僚为其进攻吐蕃献言献计。事实上高适在行军打仗上的才华,比他作为一个文吏管理要出色的多,在其辅佐下,哥舒翰很快平定吐蕃的叛乱,并因战功回到长安担任左拾遗(7品谏言官,杜甫也当过)。

如果说陪哥舒翰平吐蕃,高适仅仅是一个从属的幕后工作者的话,安史之乱时期,他就是一个能再入大唐史书,与郭子仪等人齐名,得以封侯立传的传奇。

高适52岁的时候,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当时的高适被派到老长官哥舒翰身边担任监察御史辅佐其守潼关,在唐玄宗身边宦官边令诚的昏庸指挥下,潼关被叛军攻占。哥舒翰只能被迫带领残军去守南阳,但又中了叛军的反间计,哥舒翰兵败被俘,而死里逃生的高适转而一路西驰骆谷去拜见唐玄宗,因为其谏言有功,被封为了正五品的谏议大夫,成为唐玄宗身边的亲信大臣。

从这一刻开始,高适就得以进入皇家的视野,也注定在史书留名。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53岁的高适陪着唐玄宗入蜀,当得知的唐玄宗要效仿汉高祖刘邦将权利分给各皇子的时候,高适作为谏臣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并以汉代的七国之乱以及西晋的八王之乱的失败例子来说分权来劝谏唐玄宗。虽然唐玄宗赞其仁义,但依然决定分封军权给各皇子。

实际上从这点上看,就能看出经历过打磨的高适在阅历和见识上要比李白和杜甫强上不少。

高适的谏言一方面是站在唐玄宗的角度上为其着想,另一方面他的这个做法也让在灵武称帝的太子李亨很感激,因为不分权大家在唐玄宗担任太上皇期间,还是以他太子马首是瞻,因此高适的这个做法进退有据,显现了他超强的政治嗅觉。

而反观杜甫,在房琯战败被贬期间,居然违背李亨的意思为其求情,最终被贬,而李白则是稀里糊涂的上了永王李璘的贼船,最后李璘叛乱,牵连自己。

果然,唐玄宗刚分封没多久,李白投靠的永王李璘,身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在大权在握的时候兴兵谋反,让大唐钱袋子地区的江淮地方大受影响。而唐肃宗李亨对于自己兄弟背刺这个显然是忍无可忍,这时他想到了曾经奉劝过唐玄宗的高适,招之商讨对策,而胸中万副兵的高适一方面陈述江淮对于大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李璘仓促起兵,不得人心肯定失败。

于是唐肃宗就任命其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率兵平息江淮之乱。

果然在高适、来瑱与韦陟会合于安陆后,大势已去的李璘兵败被诛。

而投靠李璘的李白也成阶下囚,就这样曾经的一起把酒言欢的两人处境却又天壤之别。

而在平定安史之乱后,高适则继续担任剑南节度使对吐蕃作战,但此时的唐王朝早已过了巅峰时期,在高适60岁的时候和吐蕃作战被围在保州,并在在作战中接连失利,这也就有了《长安三万里》开头那一段晚年的高适回忆和李白过往之事。

对吐蕃作战失利其实也并非高适一人所能改变,在回到中枢后他被封为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但因为在朝中和另一个宰相李辅国关系很差,性格刚烈的他的不愿与这样的人为伍,因而遭到排挤,但因为在安史之乱的战功,他依然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一个落魄世家出身之人,在晚年辞官归隐之后,居然还被唐肃宗封为渤海县侯,虽然这个和郭子仪封郡王没法相比。但要知道少年时就开始清贫闯荡天下,一个毫无背景的一个诗人,却得以封侯,这在唐代诗人中可是独一档的存在。甚至于其在永泰元年去世后,还被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在那个讲究门阀和世家出身,靠背景和关系才能入朝为官的时代,大器晚成的高适可谓是寒门才子们究极一生所追寻的目标。

很多人说,少年看李白的,烈火烹油;中年看杜甫,品家国天下之忧愁;晚年看王维,回首往事看世间风轻云淡。但唯有高适是哪个年龄段之人都能看的,一个胸中怀揣理想,务实肯干的寒门子弟,愣是靠着自己的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策马驰骋战场的大丈夫。

很多人都喜欢拿辛弃疾和高适相比,同样是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同样的命运坎坷,但高适相较于辛弃疾,高适更有着军人的坚韧和坚持,即使在人生的前40年遭受冷落,郁郁不得志,但他依然充满自信,始终是那个顺势而为积极进取的少年郎。

最后正如一爽文男主一样,莫欺少年穷,高适用坚持,告诉我们:

乾坤未定,你我皆为黑马。


相关文章

热门诗人

推荐诗单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