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南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文以其豪放洒脱、真挚感人的风格而著称。其中,《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句名言,表达了他对谁的深深思念之情。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正月,当时苏轼任知州在山东密州。
1、卦不敢算尽,只因世道无常。情不敢至深,唯恐大梦一场。2、身后纵有万古名,不如生前一杯酒。3、人心本炎凉,非世态过错。4、苍颜白发人衰境,黄卷青灯人空心。5、山上走兔,林间睡狐,气吞江山如虎。6、清风徐徐徐凤年,年年有鱼鱼幼薇。7、世人不知何所求,那袭青衫放声笑:天不生我李淳罡,剑道万古如长夜!8、珍珠十斛,雪泥红炉,素手蛮腰成孤。9、世间情爱,自古辛酸。10、无醇酒美人,不愿来此人间。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当我们读到杜牧这优美的诗句,自然就想起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动人传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河西“织女”,河东“牛郎”,隔河泣思相望,全天下的喜鹊被感动,从四面八方赶来,搭成一道鹊桥让其相会,这个动人的时刻,正是七月初七的晚上,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七夕”。
荷,别名:芙蓉,莲,菡萏,芙蕖,自古以来就是君子和气节高雅的代表。古人今人都宠爱荷。10首古诗词,带你感受文字里的荷香幽韵。1、《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孟浩然(689年—740年),盛唐时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虽处于大唐王朝最辉煌的时刻,却一生屡试不第,未能入仕,最终只得隐居于山水田园之间,终日与友人饮酒赋诗,自得其乐,最终也因招待来访的好友王昌龄,因酒引发背疮恶化而于当晚去世。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大禹是一位传世的英雄人物,他以卓越的智慧和勇气,成功治理了洪水泛滥的疆域,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和启示,对于今天的社会和个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大禹治水的地域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是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也就是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富有灌溉资源的一条河流。
1、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心中一首诗,诗吟在梦里。是诗还是梦?似梦又似诗。醒时诗如梦,梦里醒若诗。人生是个梦,同是一首诗。一朝梦断时,诗梦两不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一生必背的诗词名句,每一句都足够惊艳。
李白写给杨贵妃的诗有哪些,李白怎么赞美杨贵妃?李白和杨贵妃到底是什么关系?李白的诗歌中有哪些描写杨贵妃的作品?李白对杨贵妃有多么深的情感?
《长安三万里》电影中李白作《将进酒》的片段是里面的极致高光场景之一,一头栽进水里,却直抵银河九天。《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近日,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影片呈现了李白、高适、杜甫等数十位“顶流”诗人群像。当熟悉的唐诗在耳畔响起,很多观众直呼“血脉觉醒”,电影共涉及48首诗词,你会背几首?快来(预)习。0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0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诗人李贺,因为父亲的名讳而不能参加科举。元和五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举办的乡试,并作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一举得中。年底他便可以赴长安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正当李贺意气风发,准备大展宏图时,却被小人“所伤”。随着李贺名气逐渐增大,嫉妒他的人在外放出流言:李贺的父亲名李晋肃,“晋肃”与“进士”谐音,李贺考进士就是对父亲的大不敬。
清朝学者吴乔将其誉为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三人,其在唐诗中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当然,更为夸张的是白居易,他比李商隐大了四十多岁。晚年看到李商隐的诗,惊为天人,曾开玩笑说下辈子想给他当儿子,堪称铁粉儿啊。“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虽然是开玩笑,但一个诗坛领袖居然对当时还是小年轻的李商隐做出如此评价,可见李商隐的才华。
离思五首·其四【作者】元稹【朝代】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赏析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