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导报网
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闪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整个历史,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不管是《长恨歌》、《琵琶行》,还是《卖炭翁》、《忆江南》,这些名篇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在记忆的深处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可以说,白居易的诗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可是,随着我们对史料的不断解读,逐渐走进那个历史上最真实的白居易,纵观他的一生,我们发现,白居易最引以为豪的,不只是他的诗歌,更多的在于他在法学研究上的成就,但是由于他的文学光辉过于璀璨,白居易影响一时的法律思想就稍显黯淡。
本着对史实的执着追求,今天,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走进那个在古代法治领域踽踽独行的斗士,还历史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白居易。
宦海浮沉的唐朝最高法官
法律与政治,一般是不分家的,白居易与法律正是在他仕途中的政治梦想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生于中唐代宗大历七年,德宗贞元十六年第高郢榜进士,贞元十八年登书判拔萃科,历任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宪宗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以后又任刺史、太子少傅等职。
在他生活的75年中,李唐王朝由安史之乱引起的衰败仍在发展,长期兵连祸结造成的社会动荡日趋严重。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中唐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白居易显然也不例外,白居易官终于刑部尚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部长兼最高法院院长,可谓是唐朝最高法官了。一生中,白居易曾长期从事司法实践工作。官场的浮浮沉沉,使诗人对唐代的律令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
并且,尤为使人称颂的是,他在法律思想方面的议论丰富而精辟,许多言论是发前人所未发。可以说,这些法律思想对于中国法制的发展,特别是唐朝律令的发展,许多都借鉴了白居易的思想,其影响力遍及整个封建法律的历史。
礼法结合“刑”为先
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有一大独有的特色,就是“礼”与“法”的结合,及强调法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更重视道德的力量,即所谓的“德主刑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道德的力量更重于法律的力量,这是古代社会实施“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
唐朝把德主刑辅奉为法制指导思想,纵观历史,很少有人对此思想提出质疑。然而继承了儒学思想的白居易从唐中期社会政治形势出发,却提出了“刑礼道迭相为用”的思想,主张刑与礼应交替作为统治的主要手段,把“法”上升到与“德”相同甚至更高的地位。
白居易曾对“礼”与“法”的关系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白居易认为,法律只能禁止人们为恶;礼教只能防止人们产生不良情绪; 道虽然能使人修身养性,却不能禁止人为恶。所以各有各的用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人的性情,达到治国安天下的目的。
所以,用普通农民的农活打比方,刑罚法律用来开荒,德礼教化用来种植,而道德无为用来收获,用处各有不同,在不同形势下应分别应用
既然治国如农耕,法律是开垦荒地的利器,自然而然地被放在就是治国中的第一位,这就有别于传统的礼法思想。
传统的理论都讲“出礼则入刑”,礼教与刑罚虽各司其职,但也是“先礼而后刑”,而白居易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像法律这样的“丑话”应该说在前头,强调刑罚对于推行教化的作用,刑罚被当作是施行教化的重要手段。礼教沦丧要靠刑罚来拨乱反正,而礼教复归也靠刑罚来推动。
这样强调“法治”的言论竟然是从一个饱受儒家学说熏陶的诗人提出的,这在两千年的历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这也是白居易法律思想的独到之处。
提高法学地位,多培养法律人才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朋党倾轧和宦官专权,使唐王朝固有的法律根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虽然唐代前期设立各项制度,订有种种规定,但到了此时,均已基本形同虚设,士大夫普遍轻视法学,视为刀笔吏术,司法人才奇缺,认为从事法律行业有辱身份,进一步导致社会法治的衰落。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有见识、有远见的士大夫提出了匡救时艰、改革弊政的主张,认为首先要提高法学的地位,选拔法律人才。白居易正是该观点代表人物之一。
白居易认为,当时国家政府威信扫地、百姓道德沦丧,是“朝廷轻法学,贱法吏”的缘故,要改变这样的乱局,必须更加重视法律的作用,要想让法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推动整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该问题呢?白居易认为,应该“悬法学为上科”,提高律学生的地位,提高明法科举士的地位。
也就是说,要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加大法律内容的比重,通过这种形式,使整个国家的人才更加重视学习法律。同时提高法律职业的升值空间,让当时的法律专业毕业生,也就是明法科的士子分配到更好的岗位,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涌入法律行业,这样整个国家的法治水平都会有极大的提高。
诗情话法律,更添无数精彩
白居易确实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广大的平民百姓,切身体会民众痛苦,力举革新,努力替国家分忧,他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为天下着想,替苍生祈福。
智慧要求白居易飞升,而生存、发展所依附社会状况却一次次地将他拉回现实,这就是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所说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吧。正是关注民生、报效家国的伟大情怀,成就了白居易的法律思想,这种思想超脱于法律之外,形成白居易独特的文化精神,成就了千秋的诗情佳话。
1、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2、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3、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长恨歌》里有白居易自己爱情悲剧的影子,为您解谜鲜为人知的白居易爱情悲剧.白居易的春心也是进入青春期后开始萌动的。十九岁时,他在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生活,邻家十五岁的女孩湘灵的美丽容颜立即吸引了他饥饿的眼球,他很想和这个女孩谈恋爱,便偷偷...
核心提示:该诗对薛涛充满狭亵之情,求欢之意昭然若揭。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白居易的举动都显得十分下作,虽然元稹此时已经抛弃薛涛,但薛涛仍然以元稹的外室自居,对于白居易抛来的媚眼根本不屑一顾。本文摘自《郭灿金读史》,作者:郭灿金,出版社:崇文书...
[唐] 白居易
萝襟蕙带竹皮巾,虽到尘中不染尘。每见俗人多惨澹,
惟逢美酒即殷勤。浮云心事谁能会,老鹤风标不可亲。
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
[唐] 白居易
仁风膏雨去随轮,胜境欢游到逐身。水驿路穿儿店月,
花船棹入女湖春。宣城独咏窗中岫,柳恽单题汀上蘋。
何似姑苏诗太守,吟诗相继有三人。
[唐] 白居易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
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
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
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唐] 白居易
长庆清风在,夔龙燮理余。太和膏雨降,周邵保厘初。
嵩少当宫署,伊瀍入禁渠。晓关开玉兔,夕钥纳银鱼。
旧眷怜移疾,新吟念索居。离声双白鹂,行色一篮舆。
罢免无余俸,休闲有敝庐。慵于嵇叔夜,渴似马相如。
酒每蒙酤我,诗尝许起予。洛中归计定,一半为尚书。
[唐] 白居易
润叶濡枝浃四方,浓云来去势何长。
旷然寰宇清风满,救旱功高暑气凉。
[唐] 白居易
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
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
张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
吾于香炉峰下置草堂,二屏倚在东西墙。
夜如明月入我室,晓如白云围我床。我心久养浩然气,
亦欲与尔表里相辉光。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
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
贵豪待此方悦目,晏然寝卧乎其中。素屏素屏,
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尔今木为骨兮纸为面,
舍吾草堂欲何之?
[唐] 白居易
嵌巉嵩石峭,皎洁伊流清。立为远峰势,激作寒玉声。
夹岸罗密树,面滩开小亭。忽疑严子濑,流入洛阳城。
是时群动息,风静微月明。高枕夜悄悄,满耳秋泠泠。
终日临大道,何人知此情。此情苟自惬,亦不要人听。
[唐] 白居易
东川已过二三春,南国须求一两人。富贵大都多老大,
欢娱太半为亲宾。如愁翠黛应堪重,买笑黄金莫诉贫。
他日相逢一杯酒,尊前还要落梁尘。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