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和秦桧是有渊源的,不过这种渊源并不叫人愉快。公元1153年,南宋朝廷举行“锁厅试”,即大员子弟和宗室后裔参加的专门考试。29岁的陆游和秦桧的孙子秦埙同时参加了这次考试。本来,秦桧事先做了安排,准备把秦埙定为第一名。结果,主考官被陆游的文章打动,梗着脖子把第一名给了陆游,秦埙排在第二。名次一公布出来,秦桧气懵了,大骂主考官该死。第二年,礼部举行省试,秦桧再施手段,干脆将陆游拉下马来,以免再坏秦埙的好事。陆游一下子就被压制了好几年,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到任用,被安排到福州宁德县做个主簿小官,此后不断升迁。
1170年,46岁的陆游到四川夔州赴任通判。在南京附近靠岸停歇后,特意拜访了秦埙。陆游在《入蜀记》中对此事做了记载:“晚,见秦伯和侍郎。伯和名埙,故相益公桧之孙,延坐画堂,栋宇闳丽,前临大池,池外即御书阁,盖赐第也。”次日,秦埙的馆客、左迪功郎新湖州武康尉刘炜来拜访,闲谈中说到,自秦桧死后,秦氏家族日渐衰落,甚至靠典当家产来过日子,进项越来越少。陆游和宾客似乎都有唏嘘之叹。接下来,又有两句提到秦埙。其一:陆游的家人患病在床,“秦伯和遣医柴安恭来视家人疮”;其二:“移舟泊赏心亭下。秦伯和送药”来。这篇日记体的《入蜀记》文字十分简练,三处提到同一个人,足可以看出他的分量了。如果没有前因后果,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简直就是一副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图。同事和睦,互敬互爱,觥筹交错,惺惺相惜。陆游的行文里,尽管没有直接表达对秦埙的亲密,但秦埙又是派人来给治病,又是送药,同僚之间的关心已跃然于纸上。你看不到陆游有一丝愤怒的痕迹,也看不到一点怨气。对于陆游来说,这不是伪装的。我们可以把他的这种淡然理解为隐忍。审视一下周围的生存环境,他必须忘记自己受过的委屈,尽量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秦桧虽已去世,但其子孙依然在世,党羽也并没有灭绝,虽说人已走茶已凉,但杯子还放在那里,让人不得不有所顾忌。
而在另一本著作《老学庵笔记》里,陆游多处提到秦桧及其子孙,这时的笔触尽管依然冷峻,但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味道已趋浓重,读来很有趣味。
陆游对秦氏家族的心理感受,是有一个变迁过程的。《老学庵笔记》作于绍熙年间,即1190年之后,这时的陆游年近古稀。社会上对秦桧的评价,基本上已是盖棺定论,而秦氏家族,也早已灰飞烟灭,死的死,亡的亡。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着他宴宾客,眼看着他楼塌了。陆游似乎并不是落井下石,他只是在还原真实。同时,有些东西也需要沉淀,胆识需要沉淀,爱与恨,悲与喜,更需要沉淀,最后沉淀出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退一步想,万一陆游早夭,这段真实是不是就被淹没了?毕竟历史上像陆游这么高寿的诗人不多。好在,历史是不容许假设的。我们无法祈祷万事公平,但我们可以相信时间的公道。
陆游所创诗歌数量,堪称历代之最,今存世者就达9000余首。而从其诗歌的字里行间,不仅可读懂其渴望祖国恢复统一的政治抱负,对百姓疾苦的体谅,也可以感悟到其善于养生延年的高深智慧。清心寡欲陆游《小市》云:“放翁胸次谁能测?万里秋毫未足宽。”陆放...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
1191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因为力主抗金而得罪了权贵们,被免职后隐居山阴三山。他乐于助人,同情百姓,深得当地群众的拥护。二年后,他被推荐为地方上的甲长。从此,只要村庄里有什么事,大伙儿都愿意来找他商量,要他帮忙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特别是老百...
[宋] 陆游
呼船径截鸭头波,岸帻闲登玛瑙坡。
弦管未嫌惊鹭起,尘埃无奈污花何。
宦情不到渔蓑底,诗兴偏於野寺多。
明日一藤龙井去,谁知伴我醉行歌?
[宋] 陆游
橘柚累累未著霜,陂塘渺渺度秋光。
长桥虹卧当官道,重阁翬飞出女墙。
烟际远舟俄已隐,天边惊雁不成行。
归来有底夸儿辈,笑指奚奴古锦囊。
[宋] 陆游
道人四壁空无有,一炷清香闲袖手。
床边独有拄杖子,疾病相扶真我友。
禅房按膝秋听雨,野店敲门暮赊酒。
畏途九折历欲尽,世上谁如君耐久?老矣更踏千山云,何可一日无此君?归来灯前夜欲半,露柱说法君应闻。
[宋] 陆游
早春风雨暗江干,羔酒狐裘不敌寒。
输与蒲龛深袖手,一炉真火养金丹。
[宋] 陆游
梦中何许得嘉宾,对影胡床岸幅巾。
石鼎烹茶火煨栗,主人坦率客情真。
[宋] 陆游
人情所愿欲,莫若贵与富。
是皆有命焉,非力可成就。
予昔未有闻,无与发其覆。
趑趄强干禄,时命适大谬。
方行蛇当道,未至獒已嗾。
适燕乃南辕,之楚顾北首。
风波起平地,两耳厌嘲诟。
陇蜀万里余,数遍道傍堠。
六十归为郎,数月草章奏。
夫岂或使之,击去惟恐後。
嗟彼亦何心,喜愠出邂逅。
还山惟自讼,衡茅屏幽陃。
乘除得少健,上下历岩岫。
得饱岂复择,百口同饭糗。
寒龟久犹息,野鹤老益瘦。
又如已放马,宁当梦华厩。
造物念途穷,畀以樗栎寿。
虽无熊鸟术,坐空阴阳寇。
两眦若有光,夜视如正昼。
物生禀定数,此语闻自旧。
置冰鸟覆翼,弃野於菟谷。
偶然当後死,鬼录自遗漏。
山陂粟屡收,池水麻可沤。
邻父相欢娱,席地醉醇酎。
[宋] 陆游
月白万瓦霜,露重四山雨。
开门忽惊叹,秋色已如许!去蜀如昨日,坐阅四寒暑。
无才屏朝迹,有罪宜野处。
平生万里心,收歛卧环堵。
朱颜逝不留,白发生几缕?人言尺蠖屈,要有黄鹄举。
功名非老事,岁晚忍羁旅。
[宋] 陆游
岁月不贷人,绿发成华颠。
此生几两屐,念之每凄然。
我本尘外客,已绝区中缘,惟当及未死,勤醉梅花前。
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偃蹇岩壑间,欲与松忘年。
岂亦薄世俗,忽逐天风翩。
吾诗不徒歌,持配湘娥弦。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