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一篇《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声震寰宇,倾倒几代文人学士,赞扬之声不绝于耳,敬仰之人五体投地。但是,谁又能够想到,时隔八百多年之后,滹沱河畔出了个王若虚,对中国的历史经典,横挑鼻子竖挑眼,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没有哪个能逃过他的眼球。忽然有这么一天,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映入他的眼帘,好为辩言的王若虚立刻来了精神,一口气写了《题渊明归去来图》七言绝句五首,向《归去来兮辞》叫板,对陶渊明发出一连串的质疑,使得长眠地下的陶渊明,也安宁不得。
陶渊明的官宦生涯,虽然只有十三年,但他已经感到十分厌倦,迫不及待地回归田园,偶尔有了机会,便挂印辞官,飘然而去。踏上归途的时候,高兴得“载欣载奔”,扬举着胳膊号喊:“我要回去了呀,家里的田地都已将荒芜,怎么可能不回去呢?人世间的道理我算悟出来了,躬耕田园才是最终的归宿。”陶渊明开篇的这几句话,引领全篇,应该是最能体现陶渊明内心世界的。
可是,他的一句“悟已往之不谏”的一个“悟”字,引出了王若虚一番议论,他说:“你陶渊明不是又称靖节先生吗,你的误入迷途不过才十二三年,做县令也不过八十多天,你的感悟真的那么深刻的吗?话又说回来,即使真的悟出了人世间的根本道理,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你要是真的认识到人性要回归本真,回归自然,那也不一定非要走回家种地这一条路呀!”王若虚的四句原诗大体就是这个意思,他说:“靖节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此心若识真归处,岂必田园始是家?”
写到这里,我们是否觉得王若虚过于吹毛求疵了呢?就一个“悟”字,就值得那么大惊小怪、上纲上线吗?我们再接着往下分析,也许觉得王若虚是不无道理的。
无论怎么说,陶渊明是真的回去了,其高兴的心情更不容怀疑。仅只《归去来兮辞》这篇短短的小文中,欣悦的语句就比比皆是,什么“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什么“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等等,将欢快的心情表现得无以复加。也许就是高兴得过了火,不经意中露了心迹,在喜悦中露了忧愁。按说,多年的目的达到了,应该没有什么忧愁和烦恼了吧?也不知怎么闹得,陶渊明忽然冒出了这么两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一个“忧”字,就暴露了人性之“小”。好为辨言的王若虚,立刻抓住,毫不客气地给予质疑:“抛却微官百自由,应无一事挂心头。消忧更藉琴书力,借问先生有底忧?”
我们知道,王若虚和陶渊明一样,都做过几年县令,所不同的是,陶渊明是不情愿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官,回归乡里,躬耕田园;王若虚是因朝代的更迭而致仕,回归故里,默默无闻地,教授家乡子弟去了。两个人的归隐的原因不同,又引出了王若虚的一番议论。
陶渊明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嘉言兮焉求?”这几句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真的就回来了,再也不和世俗的人们交往了。既然这个世道容不下我,抛弃了我,我对 它还有什么希望,还说些好言好语,又有什么用呢?”王若虚可能就是这样理解的,他又抓住了这个“违”字,上升到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去批驳他。
陶渊明的辞中非常明确地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把自己比作出岫的云和倦飞的鸟,说自己出仕,本不是自己的真心,就像出岫的云那样,飘忽出来也是无意的。又像鸿鸟那样,累了就飞回家去,也是非常自然的。王若虚的诗所以说:“孤云出岫暮鸿飞,去住悠然两不移。我自欲归归便了,何须更说世相遗?”,前两句,王若虚恰如其分地转述了陶渊明的原意。可是后来又说“世与我而相违,复嘉言兮焉求?”陶渊明前后矛盾的思想,正好被王若虚抓住了,立即反驳说:“你刚才说过,白云出岫、倦鸟回飞,是非常自然的事,那么,你回归田园,回去你就回去吧,怎么竟然然又说,是这个世道、这个社会把你遗弃了呢?”
王若虚先是抓住了“悟”,接着又抓住了“忧”,这时又抓住了“违”,一层一层逐一解析,到了这里,王若虚觉得应该给他归纳一下了。王若虚肯定觉得,你的这样说来说去,归根结蒂,反映的仍然是你的留恋心绪。故尔,王若虚这样判断:“得时草木竞欣荣,颇为行休惜此生。乘化乐天知浪语,看君于世未忘情。”
如果前面仅仅是揭示、质疑,这里就有点归结评判了。我认为王若虚是这么说的:“即使是无知无觉的草木,在适宜它们生长的季节里,也同样要竞发向荣。你不是也说‘木欣欣以向荣’吗?他们又为什么呢,也同样惜乎自己的一生。看来你是说了空话了,你也同样非常在乎自己,也就是说,于世于情,你是没有完全忘掉的。”
王若虚对陶渊明的估计和分析,我以为是对的,生在这个社会上,要想不受这个社会的影响,根本不可能。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只能饿死。我们读陶渊明的文章,也不能绝对化地去要求,他要吃饭,他要活命,他喜欢喝酒,就需要“王宏送酒”。但是,他毕竟远离了官场的尘嚣,回归田园。对此,王若虚当然看到了,并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名利醉心浓似酒,贪夫衮衮死红尘。折腰不乐翻然去,此老犹为千载人。”称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失为千载难得的第一人。
可是,对于陶渊明的评判,历来不尽一致,有的说“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伟大。”鲁迅却说:“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看起来,王若虚和鲁迅是一致的。(《题渊明归去来图》原文见滹沱书院印制的《滹南遗老集(家乡版)简注》贞集第170页)
来源:新浪博客 老树苍然的博客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
伟大的田园诗人、《桃花源》的作者陶渊明(365-427)是哪个民族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陈寅恪(1890-1969)在1944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始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
香港受欧美文化影响已久,有些朋友给孩子取名,喜欢中西结合。叫李玛丽、张汤姆、王约翰、赵凯瑞的,屡见不鲜。早在魏晋南北朝,我们大陆人也有这种偏好。那时候欧风没有东渐,东渐的是佛风——自从东汉时期印度僧人把《四十二章经》介绍到中国以后,佛教传播...
[魏晋] 陶渊明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
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
在数竟未免,为山不及成。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数龄。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阶除旷游迹,园林独馀情。
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魏晋] 陶渊明
负疴颓簷下,终日无一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魏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魏晋] 陶渊明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己繁。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魏晋] 陶渊明
其一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其二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其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其四
何以写心,此贻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魏晋] 陶渊明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汎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魏晋] 陶渊明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魏晋] 陶渊明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